传统的瓷器鉴定
2023-02-17 16:31:32

瓷器的鉴定就目前来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瓷器鉴定,通过眼睛看手拎手摸敲击等感观来判断瓷器的新老和年代,俗称眼学。另一类就是通过科学仪器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和量的变化来确定瓷器的新老和年代,称为科技鉴定。

传统的瓷器鉴定

瓷器的鉴定自古以前就有,古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摸出了一套判断瓷器新老的经验,一直延用到今天。如同今天的传统医学中医,虽然沒有高级的X光机和核磁共振等科技设备,仅通过望闻问切,同样能准确地判断出病源,并且用中草药给予治疗。过去的几干年国人就是这样战胜了各疾病得以不断延续。实践证明传统医学是管用的,是可以治病的。同样,古人对古瓷器的眼学鉴定,也是准确有效的。眼学就是通过眼看手拎抚摸轻弹耳听等人体对器物的感觉,以及与老物件的对比来判断真伪年代。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并且也是科学的。为什么说它是科学的,简单的说就是瓷器经过千百年的时间,一定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可以被认知的。这在以后的鉴定章节中详细介绍。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古玩行业的主流。国内外的很多行家以及著名的拍卖公司都是釆用眼睛看手摸比较的传统办法作鉴定。毕竟不可能带着的仪器去买古董,还要钻孔取样,并且仪器鉴别的结果也并非绝対可靠,对于喜欢古玩的人来说也少了很多学习鉴赏的乐趣。

科技鉴定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瓷器的新老断代方法中开啟了科技鉴定的大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和进步。它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等科技方法,利用科学仪器对古瓷的新老作判断。这是古瓷鉴定史的一个新编章。科技鉴定仅对科学数据作认定,与其他事物与人的主观意志没有关系。

科技鉴定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元素分析法,另一种是热释光检测法,再就是碳十四检测法。

一)元素分析法。其原理比较简单,就是取得被检测器物的化学成份,将其与确定的古瓷以及窑址出土的瓷器瓷片的化学成份作比较,如成份符合的为真品,反之为仿品。获取被测器物的化学成份也有两种方法,最普遍的是钻孔打胎,从被测器物中取土一小块样品,然后送检测室检测,这种检测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过去常用,这种检测对器物有伤害。另一个是用瑩光分析仪,通过仪器发射光束从反射的光谱中取得釉表的化学元素成份,然后同样要与老器物的化学成份作比较,据了解该仪器精确度很高,可达到百万分之几的精度。特别是对现代加入的仿制材料有很高的分辨率。这种测试的优点是不用损坏器物,用于普查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元素分释法检测古瓷需要有庞大的数据库,因为中国的瓷器种类繁多,南北方的古瓷光窑址就多达两万多个,品种式样多不胜数,时间跨度达二干年,并且各个时期的材料使用千变万化,要全部收集数据几乎不可能。只能重点关注唐宋的主要窑口,以及元明清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再有就是五大名窑以及重要窑口的瓷器。其它的民间小窑从经济价值考虑不值得去做复杂的检测。

二)热释光检测

热释光检测是近年来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科技检测方法。它的原理是被检测的物体,通过仪器在加热的过程中,激发出被测器物吸收的幅射能量来测定年代。本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矿物晶体在受到长期幅射的作用后,积蓄的能量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以闪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释放的能量与器物吸收能量的时间成正比。专家们经过研究利用这一种物理现象来测定瓷器的新老年代,并且获得了成功。这种现象是一次性的,就是说只有在第一次加热时才有能量释放出来,以后再加热就不会再有发光的象。对于陶瓷来说就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钾长石纳长石方解石水晶等,这些矿物晶体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受到幅射,吸收了幅射的能量。我们通过测定所吸收能量的大小就能判断它们存在的时间。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这种检测的误差在一百年左右。但由于器物保存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存放时候出现意外,如被火烧烤过,能量己经释放了,也会使检测出现不准确或者是无法检测的情况,如特殊环境下没有受到幅射,特别是被火烧过以后就无法检测了。当然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这种检测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也被行内认可。有些国家在民事诉讼中,这种检测是被法庭采信的。但是这种检测需要打胎取样,虽然取样不大,约黄豆大小,但对被测的器物会造成损害,这对于一些贵重的器物是难以接受的。还有一些小件溥胎的器物也难以做到,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碳十四检测鉴定

碳十四是碳元素中的一种微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约五千七百年,完全衰变要五到六万年。碳十四的这种衰变特性给我们的检测带来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只要用仪器测出动植物遗骸中现有的碳十四衰变余量,与它原始的碳十四水平相比,就可推算出它们存在了多少年,也就知道了距今的年代。但是这种检测必须要有含碳的物质,即有机物如骨头,木炭,动植物的遗骸。目前这种检测误差太大,相差几百年都很正常,另外器物被火烧过后也测不了。所以在瓷器检测鉴定中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无非对出土器物的附着物作一些检测,从则面证实瓷器的年代。

瓷器含有的微量元素对瓷器鉴定的启发

搞地质矿产的朋友都知道,同一种矿物,由于地点位置和生成的不同,它们的成份也有很大的不同,有含量高的富矿,也有含量低的贫矿,有些矿会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以至于看到其化验结果就可以确定是那个地方的矿。特别是一些稀有的元素,有些含量很稀少,有些根本就没有。瓷土矿也一样,不同地方所产的瓷土矿,所含元素成份也不同。而且一个矿点挖完了,就得另外再找矿点。如景德镇的麻苍土用完就没有了。而不同的矿它们的成份也不一样,尤其是微量元素。这些特点给我们在鉴定瓷器真伪提供了依据。如青花料苏麻离青,是一种从(波斯)伊拉克进口的钴料,特点是高铁低锰,还含有微量的砷,仅百万分之几,人工是无法仿制的。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特点。他们在鉴定元青花瓷器的过程中成功得到了运用。又如南宋修内司官窑(老虎洞)和郊坛下官窑(乌龟山)器中含有多种稀有的微量化学元素。其含量仅是百万分之几甚至更少。这些元素对瓷器的质量没有影响,但是这些元素由于量太少,以至于无法控制和仿造。因此只要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该窑址的真品的含量一致,可以断定是真品。我相信其他的古瓷的瓷土也是这样的。虽然现在的仿品中也有按配方仿制,仅凭留有的样板资料对比有可能出错,但是微量元素完全不一样。就目前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做这些检测。

以上是科技检测的几种主要方法。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些检测都须要通过人的操作,会因人而异,也存在一些误差。就是同样的实验不同的人做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有些误差还很大。传统的眼学鉴定不依懒数据,所以不会出现这类现象。

阅读前一篇